刘民叔小传

一、出身望族 立志学医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五日,刘民叔出生于成都的一个仕宦之家。

刘家祖籍四川眉山,因时局动乱,父亲刘国材随祖母伍氏避难,迁居双流县华阳镇外东天星桥,宣统初年,又从华阳镇迁到成都。刘家世代行医,曾祖刘怀、祖父刘承先行医,直到父亲刘国材时,则弃医就仕。刘国材,字惺甫,清光绪五品奉岐大夫,成都府台,满清鼎革,刘民叔出生时父亲已经卸任成都知府数年。

刘民叔,小名在福,后改名刘复,字民叔,兄弟四人。长兄刘在廷,字干臣,清光绪皇帝伴读,刘民叔出生时长兄近30岁,在清朝朝廷任职,后来出任清内阁中书,民国时期任成都县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成都市文史馆馆员;二哥刘在兴,字吾鸣,从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因故精神失常,投河自杀;四弟刘在禄,字季伟,民国时期任重庆高等法院审判厅庭长。

刘民叔出生时身小瘦弱多病,父亲曾说“此子恐不寿”,到8岁才送童子塾发蒙,父亲问他有何志向,刘民叔答道:“愿如二哥学医。”所以启蒙时以“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与“医之始,本岐黄”(《医学三字经》)两书同时并读。外祖父康朝庆原籍四川安岳乐至,世代名医,后迁成都。康朝庆到成都后因医术高超,刘民叔出生时他已是当时成都名医,自然也对刘民叔志愿从医欣然高兴。刘民叔自小跟随外祖父,耳濡目染。

刘民叔12岁时,父亲为了让他养成闹中取静的习惯,便在茶馆租了2个台子,要求每天在茶馆读《二十四史》和医学经籍;2年后,又将刘民叔送到城外的紫阳观,闭关3年,不与外界接触,专心读书。出关后的刘民叔已将中医典籍、诸子百家以及唐宋元明清各家著作遍览熟读,再加外祖的悉心教导,不满20岁已初露头角,在成都中医界小有名气了。这时的刘民叔已经长得状貌魁梧,气广宏伟,风度翩翩,每天跟随外祖父在门诊上、出诊,并开始他的第一部著作《厘正医学三字经》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