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言

“人本教练模式”的诞生源于一个梦想——让中国人做得更好。就是因为这一简单的追求,我们把教练技术带到中国。借鉴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借用西方先进的管理工具,在实践中发展出了这套“人本教练模式”。

上述的一段话写在多年前的《人本教练模式》的序言里,当中提到的梦想依然未变。这十多年来有很多人问过我是什么催生了这个梦想,十多年之后也有很多人问我是什么让我坚持着这个梦想。我想很简单,就是因为一种“情结”……

这个梦想起源于一次不经意的一问一答之间,它让我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旅程。

1986年,当时我是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南中国商务办事处的商务官,我陪同加拿大商务代表团到广州。当年,从香港到广州需要坐两个多小时的火车,但在那个时候广州就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香港与中国内地截然不同。这一座我叫作“家”的城市——香港——拥有自由贸易港口、时髦的西方时尚和文化。对于许多香港的居民来说,中国内地是“在边境另一边的地方”。

毫无疑问,香港是一座移民城市,因为绝大多数的居民都是来自“边境的另一边”。我的父母也在其中。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因为经商,从福州到了香港。而我的母亲则出生在上海,在她二十来岁的时候,独自一人跑到香港寻梦。他们年轻时候的生活对我来讲是一片空白。我只知道父亲是家中独子,而母亲是个孤儿,她在四岁的时候已经由爷爷、奶奶抚养。内地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空白页,直到我那一年首次访问内地。对于一个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人来说,当年到广州就好像走过时光隧道去到另一头的城市。在香港,车水马龙、名牌房车到处都是,而在广州却有满街的自行车。我还清楚地记得我问我自己,红绿灯在哪里呢?在进城的第一天,我甚至难以拿出勇气来横过马路。当我还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名商务代表团的加拿大成员拉着我的手并且快速地越过了马路,然后他不经意地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是哪里人?”

我想他能听得出来我能说流利的普通话,但是又显得那么不适应这里的节奏,想知道我是不是本地人。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香港。”

语音刚落,我的内心深处冒出了一个问题。同时,在电光石火之间我经历了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我说不出来是什么,我只能形容它如电击一般。我还很清楚地记得这个让我感到触电的问题:我身在中国,为什么我不说我是来自中国?紧接下来是一连串的质问:当我说我来自香港,我的意思是什么?我为什么没有一个词来形容、来描述自己的国籍?世界上其他人都很容易介绍自己,我是美国人,或英国人,或日本人,但我……我应该怎么说?我来自香港?我是香港人?

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甚至用更长的时间来为这些问题做些事。

对我来说,“你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引发了一百多个问题。我属于哪里?我怎么样过我的生活?我是否充分活出了这个生命的价值?我的根在哪里?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重新寻找我人生的道路。

从此之后,凡是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的答案是:

“我是中国人。”

生在内地的朋友可能无法理解我在找到这个答案后的那份感动和自豪。我庆幸自己找到了这样一个答案,庆幸自己选择在这样一个历史变革的时代回到祖国,庆幸自己有机会成为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之一。我那时的愿望是:通过教练和培训去开发人的潜能,帮助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培训业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更不用说把传统的教练概念移植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领域里。甚至在亚洲的发达地区,运用教练在企业中培养人才都是一种新思维。当时为了便于推广,我们还专门为这个兴起的专业创作了一个新名词:教练技术(Coaching Technology)。1995年,我用微薄的资源成立了汇才人力技术有限公司,一位法律界的伙伴创作了“激扬禀赋、启导宏才”这八个字来表达我们的理想。汇才作为载体承担着这一份使命,感召了许许多多有理想的人一起来为祖国的复兴而努力。从1995年到2007年,汇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深圳到北京、从海内到海外。我们通过教练技术创造了无数的、传奇的故事,当中有非凡的企业成就,也有温馨家庭、亲子关系和令志愿者感动的故事。我开创的公益项目“成长心连心”受到志愿者和教育界的认同,其举办的次数之多和范围之广,甚至比我们的培训业务更多、规模更大。十几年来,汇才默默地不断超越自己,从课程研发到出版、从学术调研到海外知名度。几年之间,汇才获得无数掌声和荣誉,包括作为加拿大在华优秀企业获得时任总理温家宝的接见。2005年,一切准备就绪,汇才宣布上市之路启航。我们要成为第一家由华人经营的在西方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藉此传播中华的软实力。同年,我创作了“五行企业社会责任模式”,在汇才人文机构内和客户之间推行,以此监督自己不要因为上市而成为金钱机器,紧守创业的初衷,“一切都是为了人”。然而,我们也跟其他企业一样,时刻面临着商业利益和人性变幻的冲击,游走在生存与死亡的游戏之间!缘起缘灭,汇才在最辉煌的时候落幕。汇才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留下一大堆的遗产。

我看到:

“激扬禀赋、启导宏才”“经营梦想、品尝生活”被引用着,“成长心连心”或直接沿用原名、或异其名而用其实,继续在各地传播着。

我还看到,教练技术终于在祖国开花结果。许多人因为学了教练技术提升了个人素质成为一名教练型的领袖,许多人运用教练技术改善了家庭和邻里的关系,还有许多国企、民企在使用企业教练提升绩效,有的市区医务系统把健康教练列为科学发展观的项目,甚至各级党校干部的教育培训,也开始把“教练技术”纳入培训系统,以提升干部素质。

教练技术与我们的老祖宗提倡的“修齐治平”的理论如此相符。

今天,教练业如雨后春笋,中外各式各样的教练技术也百花齐放。知名院校如哈佛和剑桥大学都有教练培训的课程,无数的案例和学术研究让教练技术蜕变成为一门学科。而我则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作“为而不争”,什么叫作“知天命”。感谢上苍让我有了这样的体悟!

但愿教练行业能够健康发展,但愿祖国能引领世界走向和谐。

这本书不是关于我个人的旅程,之所以写下这些感想,还是与这本书有关。

我有时甚至怀疑,当年如果没有人问了这样一个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问题——“你是哪里人”,我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吗?

一个民族的复兴,是文化的复兴,是人的复兴。此刻的我只有一个平实的愿望:让“人本教练模式”在这样的复兴之路上,帮助人们不断贡献更多、更精彩的故事。

这本书与其他大多数的书籍不同的地方是,它的重点并不在于学习后可以提高多少出口的净值,可以提升多少人均生产总值……

这是一本关于人的蜕变的书。

这本书首先是由我的蜕变开始。

此刻,深刻体会到“知天命”的我:再一次经历一场生命的蜕变——

我更把它理解为一种使命的安排。

“你是哪里人?”

“我是中国人。”

于我而言:

无论如何,情系于斯;不管怎样,根系于斯。

黄荣华

写于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