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竹影扫阶尘不动
- 404NotFound即见如来
- 老罗蜀黍
- 1649字
- 2025-04-01 22:36:46
山寺晚钟惊起数只白鹭,暮色中的竹林被镀上金边。青年僧人慧觉攥着扫帚站在廊下,望着阶前被竹影扫乱的浮尘出神。
“扫了三年庭院,仍解不开这执念吗?“老禅师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手中茶碗蒸腾着白雾。
慧觉慌忙合十:“师父,弟子总想着去年那位常来听经的施主...“
“可是那位总在东南角第三根柱子旁听讲的白衣女施主?“老禅师掀开茶碗盖,青瓷碰撞声惊落竹叶,“她去年深秋不是已经病故了?“
竹风掠过慧觉的僧袍,他望着阶前被风卷起的合欢花瓣:“弟子愚钝,分明不曾说过话,却总记着她听经时专注的侧影。前日扫到这处石阶,竟发现缝里嵌着粒珍珠,许是她遗落的...“
第一章:相遇本是无心风
老禅师用茶盖拂开水面浮沫:“你可记得三年前初入山门时,问为师何为'缘'?“
慧觉垂首:“师父当时指着檐角风铃,说'无心相遇,有声便好'。“
“叮——“恰有山风过檐,铜铃清响惊飞枝头山雀。老禅师将茶碗放在石栏上,“你看这风来铃应,风去铃寂。可曾见风铃追着风跑?可曾见风为铃停留?“
慧觉望着飘向远山的流云:“但风铃记得每阵风的声音。“
老禅师捡起片竹叶贴在茶碗外壁:“所以这茶汤才会涟漪不断。“水波映着竹影在碗中摇晃,“你可知那位施主为何总坐在东南角?“
见弟子摇头,老禅师指向东南方最高处的飞檐:“那里能望见山下的合欢树。她临终前托人带话,说多谢小师父每次都将她常坐的位置扫得格外干净。“
第二章:夏蝉不知秋露寒
慧觉手中的扫帚“啪嗒“落地。老禅师弯腰拾起扫帚,用柄端在青石板上画了个月牙:“你且看这石板,可数得清多少脚印经过?“
“自唐开元年间铺就,怕是有亿万次踏过。“
“但每粒嵌进石缝的尘埃都记得。“老禅师用扫帚轻点慧觉心口,“你当知佛前供灯,灯芯燃尽时最亮。去年盂兰盆节,那位施主在佛前供的莲花灯,比往年任何一盏都明亮。“
暮色渐浓,慧觉望着东南角石柱上斑驳的树影:“可她病得那样重...“
“夏蝉会在最热的正午唱得最响。“老禅师从袖中取出粒珍珠,“就像这珠子,你道它为何在石缝里嵌了整冬?“他将珍珠投入茶碗,“叮“的一声惊破水面倒影,“你看,它现在不是把整个月亮都带来了?“
第三章:流水何曾恋落花
晚课钟声惊起宿鸟,慧觉望着被钟声震落的合欢花:“可终究是...没有结果。“
老禅师突然大笑,惊得竹梢积雪簌簌而落。他指着山涧方向:“你每日去溪边打水,可曾怪过流水不载落花?“
“落花随水,本是自然。“
“着啊!“老禅师用竹杖敲击石阶,“你看这阶上青苔,可会怨恨扫帚日日来扰?你扫去的落叶,可曾怨恨春风送它来此?“
慧觉怔怔望着石缝里新发的蕨草。老禅师掀开茶碗盖,碗中珍珠正映着初升的月轮:“那位施主临终前说,最感激山寺的,是每次咳嗽时,东南角总会适时响起扫帚声。“
第四章:明月不染镜上尘
夜色漫过山脊,慧觉忽然发现东南角石柱上不知何时攀了株忍冬藤。老禅师将扫帚横放石阶:“你且看这帚痕。“
月光下,竹帚在青石板上拖出扇形纹路。老禅师往痕迹上撒了把合欢花瓣:“明日朝露来时,这些纹路自会消失。但被扫帚拂过的石板...“他蹲身抚摸石面,“比别处更光润些。“
慧觉指尖触到石板上细微的凹陷。老禅师起身整衣:“你可知为师为何让你扫了三年庭院?“
见弟子摇头,老禅师指向满庭竹影:“要你看明白,竹影扫阶时,石阶可曾动过?尘埃可曾少过?但每日晨昏,阶前光暗交替处,总会长出不同的苔花。“
第五章:雁渡寒潭影长存
最后一缕霞光消失时,慧觉忽然对着石阶合十礼拜。老禅师笑着将珍珠放回他掌心:“明日去后山,把这珠子系在那棵合欢树枝上。“
“这是施主遗物...“
“所以该让它继续映照月光。“老禅师望着山下渐次亮起的灯火,“你当知佛前供花,从不是为结果。就像那位施主听经三年,从未求过福报。“
慧觉握紧珍珠,突然听见东南角传来“咔嗒“轻响。转头望去,只见那株忍冬藤在月光中绽开了今冬第一朵花。
后记:
十年后,慧觉成为住持。某个深秋黄昏,他看见新来的小沙弥蹲在东南角石柱旁。“师父,这石缝里怎么嵌着半粒珍珠?“
慧觉望着柱上早已枯萎的忍冬藤:“那是某位施主留下的月亮。“山风过时,他听见十年前那个暮春午后,竹帚扫过青石板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