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项目组成立

一副大肠只用了三分之一,配上酸菜,大白菜,萝卜,就炖了一大盆。

邵承东留下了两个饭盒的量,装了起来,让李霞骑自行车去邮电宿舍楼,跟老丈人,丈母娘聚餐。

而他跟苏守真,两个同学,还有王玲在家吃饭。

她在家,一帮年轻人反而不自在。

李霞考虑到了老丈人明天还不会走,又切了两截肥肠带了过去。

酸菜肥肠的威力很强,几乎一满洗脸盆的量,结束的时候,吃的干干净净。

二米饭也被消灭干净,还喝了一瓶汾酒。

孙玉平能喝一点,但谭琪明不能喝,反而王玲酒量不错。

他们结束的时候,时间已经九点多,邵承东送了他们离开,看到街上依旧热闹非凡。

建设土高炉的工地上,点了一盏电灯,有人在值班,许多小孩子在那里玩耍。

邵承东看到这一幕,只是叹了口气。

回来后,苏守真在厨房里洗碗,看到邵承东回来,问道:“承东哥,肥肠还有不少,放到明天会不会坏了?”

“卤过的,等一下我吊在井里,明天不会坏的。而且我准备给联防队值夜班的送一点过去。”

对门招待所由于涉外,平日有六个警卫值守,除了他们,街道办的联防队也以他们门卫室为基地,设立了一个值班室。

邵承东家的安全,平时就靠他们。虽然他们是接到上级指示,但个人关系还是需要维护的,有没有主动性很重要。

如果他家遇到小偷,这些人肯定会处理,但如果多了主动性,就能预防小偷。

邵承东家其实位置很好,东侧是大杂院,南边是空房,西南是大杂院,正西是单位仓库。

不管是仓库,还是大杂院,都有小脚老太太们整日看着,有陌生人就会注意到。

也就北门这里,可能会有陌生人出入。

邵承东将剩下的卤大肠假装拿到院子里的井里去凉着,刚出门就遇到李霞跟苏勇一起回来。

一起来的还有警卫连长肖连长,他开车过来,还带来了一个铁皮桶。

看到邵承东手里的肥肠,苏勇就笑着说道:“承东,知道今天肥肠还有剩下的,我们就主动过来帮你解决,也省得你还要操心怎么储存了。”

邵承东无奈地笑了笑,问道:“苏伯伯,肥肠还有不少,你想怎么做?”

苏勇笑道:“就按照你晚上的酸菜肥肠这么做,我们这次过来开会,人有不少,你多做一点,我们打打牙祭。”

邵承东只能又端着肥肠进了厨房,想了想,留下了两段。

一段留着明天自己吃,一段要给老虎留着。

李霞趁着苏勇不注意,回去自己房间,进入空间,又拿了几棵白菜,几个萝卜出来。

厨房坛子里还有一大半的酸菜,全部捞了出来。

等这一大锅酸菜肥肠做好,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

一锅菜全部装进了铁皮桶,肖连长他们用草绳在桶外面绑了几圈,就能直接用木棒抬着。

把菜装进了车,苏守真也跟着一起离开,苏勇这才心满意足地塞给邵承东一把票,赶紧溜人。

他知道邵家不缺钱,只缺票。

李霞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骂:“跑什么跑,还怕我不要吗?只要是票,你给多少我都要。也省得我还要帮你养老婆……”

肖连长偷笑,苏勇只觉得脸红,看到后排的女儿,忍不住埋怨。“你说你跟你妈怎么就天天赖在李霞同志家了,害的我都说话不硬气了。”

苏守真嘟囔。“谁让承东哥做饭好吃呢?你还不是一样,还专门跑过来要吃的……”

苏勇把女儿送到家,没有下车,直接就到了某个军区招待所,里面住的全部是这次进京开会的领导。

这一桶酸菜肥肠能分几盆,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最少够几十个,上百人就着窝窝头吃一顿美美的宵夜。

听到苏勇夸自己女婿的手艺被老人家都夸奖过,不少人都知道了邵承东这个名字。

邵家,一家三口都在空间,谈着今天的意外。

苏勇过来要吃的,其实有些让他们措手不及。

家里的菜有限,苏守真经常在,也知道家里的存货,李霞今天从自己卧室拿出白菜和萝卜,其实也有一些不合常理。

当时为了应付过去,李霞就把责任担了。

经过这一次,李霞决定在家里储藏室的地下,挖一口地窖出来。

主意是她拿,但是动手,肯定要邵承东跟邵济民父子俩干。

邵济民现在忙的回不了家,如今长期住在城郊,马上还要去各地出差。

他晚上虽然能回空间,却出不来自己家,真要干活,还只能指望邵承东。

靠邵承东一个人,他也不会挖地窖,害怕把自己埋进去了。

所以还是决定找人来挖地窖,虽然一家人不需要太大的地窖,却还是准备挖个大一点的。

第二天,邵承东上班后只是跟胡伟华打了一个招呼,就知道他被派出去出差了。

二组加上邵承东只有六个人,一个人要当几个人用,二组的七级工程师徐工已经出差快两个月了,一次都没有回来。

他这次要被叫回来,胡伟华就必须要被派驻到东南那边去帮助相关几家工厂进行技术攻关。

那边的几个厂得到了技术支持,虽然能生产相关的产品,但是良品率一直提升不起来。

胡伟华虽然只是九级工程师,但是技术积累还是有的,加上在这个环境里,只专研立式铣床,在相关领域,他也能算专家。

邵承东原本看上了他,准备带他一起进行多悬臂与活动工作台的研发,现在只能感叹他运气不好了。

而他一走,现在的二组,就只有邵承东一个人在办公室值班了。

周六的时候,铣床部门召开了工作会议,邵承东第一次认识了大部分人。

说是大部分人,其实只有不到十五个,还有七八个,一直在外面出差。

在会议上,尚工也汇报了邵承东的研究,并且给出了支持启动研究的意见。

马总工当然不会反对,只是仔细询问了需要投入的问题。

如果是个人,想要进行样品的研发,需要耗费各种资金去买东西,绝大多数东西是没有现成的,研究非常困难。

可是对研究所来说,就是小问题了。

因为研究所有政策支持,需要什么原材料,都可以直接协调相应厂家。

领导的支持,就是根据邵承东需要的产品,进行分类甄别,然后让相应的厂家提供生产支持。

这一点,如今这个时代,比金钱更加重要。

不过,由于目前铣床部门的所有人都没有空闲,就连尚工,也只能做一些方向上的指导,所以邵承东的这个项目,目前只能给他配两个人手。

其中一个是四组的孙浩,他是刚从东北调到研究所的新人,今年26岁,九级工程师,还没有结婚。

另一个是编制在杂志社的夏英,今年三十七岁,是个很知性的女人。

她的优势是了解全国机床行业的发展,对许多工厂都很熟悉。

孙浩是全职为邵承东帮忙,但夏英只是兼职服务,相当于邵承东项目组的外联。

安排好了人员,今天的会议就结束了,除了少数人能享受假期,大部分人都没有假日,推进无刷电机项目。

散会后,整个铣床部就只剩下了四个人,一个小组一个。

唯一的编外人员夏英留了下来,根据邵承东的图纸,了解各个部件,然后研究安排给哪家工厂进行样品试制。

夏英的编制在杂志社,但对机床的行业的整体了解,其实超过了许多人。

特别是她对全国厂家的生产技术优势都很了解,而且认识不少厂里的人,所以她的作用比很多人都大。

邵承东画出的配件,她在了解之后,下午就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金州特钢一家就能完成绝大部分配件的试制。

只有少数配件,比如高性能复位弹簧喝一些辅助配件,让一机床来试制更加便利。

下午,夏英就给金州特钢打了电话,寻求技术支持。

对方要求寄一封挂号信过去,注明材料需求与基本要求。

随后,邵承东就开始将配件汇总,并且开始绘制组装总图。

现如今,可以商用的复印机都还没有面世,施乐公司虽然在五十年代初就把复印技术推广开,利用手工操作复印却很粗糙。

邵承东不记得商用复印机的具体面世时间,但应该是六十年代以后了。

所以现在想要复印图纸,就必须重新画一张。

邵承东在画图,孙浩帮忙接电话,做一些辅助工作。

虽然他是工程师,邵承东只是助理技术员,但他刚来研究所,没有站稳脚跟,也没有不服气。

研究所的大牛太多了,他这个九级工程师,根本没有倨傲的资格。

夏英又打了一个电话,跟邵承东说道:“小邵,周一上午,我们带着图纸去找薛科长,你最好再画几张通用图纸,我们尽可能的把更多的配件让一机床来生产。”

“好的,夏姐。”

薛科长是一机床技术处一科的科长,邵承东巴不得他们能把大部分配件都试制出来,这样就不用出差。

但很显然,这几乎不可能。

一机床的大部分配件,都是从京城钢铁厂,轧钢厂下的订单,他们自己,能生产的配件极为有限。

不过都是生产机床,一些通用配件,他们的存货会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