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处于小冰河期,洛阳常常以春日犹可见鹅毛飞雪闻名。
这个时节还是农历三月,正值冬雪化冻、水流渐涨的尾巴上。
伊水这条河流由南向北流淌。
源自蔓渠山(伏牛山古称)。
一称上魏山。
起初地势十分湍急,流速很快,过伊阙(龙门)后,趋于平缓,河水宽约一百五十米。
在上游,大批量的骑兵很难依靠战马自身能力泅渡而过河。
因此,尔朱军在将伊水两岸化为天山牧场后,在此搭设了两座浮桥。
一处在伊水下游,这里离洛阳近,属于平原农耕地带。
此处伊水水流速度缓慢,浮桥对骑兵的作用不大,主要方便步兵通过,此处骑兵可依靠马儿泅渡过河。
另一座浮桥在伊水上游,这里只有极少数好马,分成小股且不携带很多物资时才能游过去,所以这一条浮桥堪称生命线。
崔祎事先已了解这些情况,之前他们路过下游的浮桥时,果断留了几人,留下引火之物。
嘱咐他们在自己走后二刻才将其焚毁。
通过浮桥被烧十几里可见的漫天火光被发现的时间,制造一个时间差的假象。
同时,也将其付之一炬,毕竟不能把这便宜留给敌人。
崔祎就是要赌,赌自己占据下游的地理优势,能在伊水两岸灵活调动骑兵。
而对方若想将他们这股兵力一举吃掉,就必须平均分配兵力。
通过在伊水两岸的上游浮桥处布置人手,然后沿着伊水左右岸散开将其包围才行。
否则,若只把兵力放在伊水的一岸,万一崔祎不在此处,他们就会扑个空。
到那时,即便他们赶到下游,此时的伊水虽可渡河,但组织渡河不可能黑压压一群人一拥而上,而是要分批进行。
这样一来二去就会耗费太多时间,最终导致崔祎这股胆敢出城夜战的部队溜之大吉。
怎么知道有浮桥的?
很简单,修浮桥,肯定要依靠地方豪族的人力,凡事有好处就有坏处,多的就不必再说了。
正因如此,崔祎才让崔黄须率领数十人佯装主力,再带着一些备用马匹,装作有更多洛阳兵马在前方进行试探。
而他自己则在二千米外,带领着真正的主力部队隐匿在黑暗之后,目的就是寻找一个能将因伊水分隔的敌人一举重创的办法。
他们的探马撒出去很远,不让对面的胡骑探马查知己方实情。
哪怕在夜战搏杀中,他们的交换比并不好看,也没办法。
就在这时,骑马奔驰在最前方的崔黄须突然大声怒吼。
跟在他身后的一众骑从们也纷纷应和,显然是发现了敌军主力。
声音远远传来,于是,崔祎当即下令;
让自己手下这补充了坞堡豪强子弟勉强到达七百人的军队逐渐放缓马速,停下马来。
一边调整已经松散的阵型,一边迅速下马,准备换上备用的战马。
这些战马此前已紧急喂食了大量豆饼和盐巴,恢复了不少体力。
崔祎也察觉到,前方那些胡人骑兵不再遮掩,纷纷举起了火把,一时间,整个伊水两岸被照得一片通红。
而负责吸引敌人的崔黄须和他的骑从们飞快地打马回撤。
尔朱军众发出一声声愤怒的呼喊,显然已发现这支军队不过是充当侦查敌情的诱饵。
而之前远处隐隐可见火光,显然对方已经把那座下游浮桥烧毁了。
但时间对不上。
尔朱豹立刻就明白,他被耍了。
隔岸的崔黄须,是为了在前试探敌人主力的位置。
推迟被烧的浮桥,是为了让敌人误判他们主力应该所处的位置。
这两件事的意义并非不让对岸的胡人骑兵做好战斗准备,而是要打一个时间差。
计划接敌的时间对不上,命令会出现偏差。
胡人骑兵看到他们本来会做好的准备,是一遍收拢形成阵型。
同时换上体力充沛的马匹作战。
一来二去,晚了些。
而崔祎的人马,准备得快了些。
争取到的时间虽不多,但一来战场上本就如此,只要能争取到一点时间,那都是赚的;
二来这也能在心理和士气上对敌人形成压制,意味着己方早有准备。
而敌人被灌输了自己已慢一步的事实,这同样会影响军心士气。
此消彼长之下,便可将其转化为自己积累的优势。
毕竟所谓战争,很大程度上靠的也是每个人的心理博弈,只要领悟了这一点,便能一通百通。
很快,除却崔祎撒出去的探马以外,剩下的不到六百人便调整好了队列。
崔祎本人位于锋矢位置,他身后是平时最为亲近的骑从,此时一排长枪斜斜地向半空中高举。
随着马蹄逐渐从慢快步开始加速,伊水河畔的地面也开始嗡嗡颤抖起来。
崔祎的嫡系手下有过类似的训练和作战经验,因此完成队列调整的速度最快。
宗子羽林军稍慢一些,而各家王府的护卫则是最慢的。
黑暗中,洛阳口音的咒骂声不断响起,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
不过,他们还是匆匆跟在了崔祎等人的身后。
那些各大家族投奔而来的人,三三两两的,不存在什么队列调整,随便找个空隙,骑马跟在后面便是。
毕竟夜空下这么多骑兵奔跑起来,除了方向一致,几乎没有任何配合可言。
队伍散开的间距挺大,马与马之间的空隙甚至能放下一架马车。
只有崔祎的骑从们排着更为密集的阵型。
随着战马速度不断提升,带着伊水上游消融积雪丝丝凉意的河风扑面而来。
然而,这些全身包裹着金属的骑从却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得耳边的呼啸声越来越响。
下一个瞬间,他们一头撞进了敌人根本来不及整肃的军阵当中,顿时人仰马翻。
关键时刻,敌人的指挥官,尔朱豹本人,又或许是某一军的军主,犯了一个小错误。
他按照惯常对付骑兵的方法,来应对这群胆大妄为的不速之客,将自己手下的骑兵分为两股:
一股在正面与冲上来的敌军搏杀,另一股则散开,侧翼迂回。
一边策马奔驰,一边张弓搭箭,试图绕到敌军身后发动袭击。
但是,他低估了崔祎手下的正面冲击威力。
这些士兵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又因追随崔祎而士气高涨,装备也十分精良,采用的还是超越这个时代的夹枪冲锋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