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西江经济带“长寿之乡”康养文化资源研究
- 李天雪 唐织辉
- 1412字
- 2025-04-03 17:45:33
康养文化资源的类型
从形态上看,当前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康养文化资源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符号化的、具体的康养文化资源。这类型的康养文化资源大都有明确的物质载体,也最为常见。这类型的康养文化资源可以细分为四种亚型。一是小型的绿色生态系统,例如梯田系统、稻鱼鸭共生系统、竹树套种系统,它们是当地居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二是传统的手工服饰,其中既包括布匹制作、染色,还包括服饰设计对人体的保护,对区域气候环境的应对。比如过去这一区域的居民用来给布匹染色的蓝靛其实是一味良药。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蓝靛“味寒,主解诸毒,杀虫歧,久服头不白,轻身”;《本草纲目》中说“蓝凡五种,辛苦、寒、无毒”,“止血、杀虫”。当地居民们在上山劳动时手脚被划破、割破时,不容易感染化脓,便可能与常穿蓝靛染的服饰有一定的关系。三是健康有机物产,主要是食品,它们大都被贴上“绿色”“富硒”“无公害”的标签。四是环保人居建筑,干栏建筑、骑楼建筑是其代表,传统村寨、圩镇是其集聚区。符号化的康养文化资源虽然经常被归入文化遗产的范畴,但在现实中应用十分广泛,因为这个类型的康养文化资源最容易被复制、加工和利用,也最容易与现代的产品相结合。
第二类是精神性的康养文化资源。这类型的康养文化资源主要表现为非物态的思想状态、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宗教信仰等。虽然没有固定的物质载体,但这些精神性的康养文化资源,我们可以通过珠江—西江经济带居民传统的作息方式、岁时节俗、传说神话、艺术作品等获得许多相关的信息。举个例子:花山崖画图像以人物形态为主,以铜鼓、兵器、野兽为辅。人物造型包括正身和侧身两种,人物两手向身体两侧平伸,并曲肘上举,双脚平蹲,屈膝向下,构成壮族的奇特的蛙状造型,像在欢快跳舞,又似在冥思练功。花山崖画人物图像生动地展示了壮族先民气功导引及舞蹈形象。由于壮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壮族是土耕民族,风湿、劳损等疾病多发,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这些壁画创导的壮族先民通络经脉、疏利关节、强身健体的舞蹈动作或气功形象,既是原始时代生活气息浓厚的壮阔画卷,也是壮族先民气功导引防病养生的生动体现。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节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精神性的康养文化资源已经内化到他(她)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
第三类是经验型的康养文化资源。这类型的文化资源的载体不仅有珠江—西江经济点的居民,还有相关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其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康养保健技能,还包括部分创新型的知识。例如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侗族人民喜爱将各类食物腌制成酸肉、酸菜,且以“酸肉”“酸鱼”为贵,其味道酸辣,香醇可口,是侗族人民款待宾客的上品。“酸肉”一般是指腌鸭肉,“酸鱼”一般是指腌草鱼。在侗族地区,很多肉类可以腌制成酸类食物,例如酸鸭肉、酸草鱼、酸猪肉、酸鲤鱼等;蔬菜瓜果等腌制成的酸类食品也是极其好吃,例如酸豆角、酸萝卜、酸白菜、酸黄瓜和酸大蒜等一系列酸类食品。据传,侗族食不离酸是有其历史渊源的。由于侗族多居住于边远山区,交通极其不便,加上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与外界交往极少,因而食盐异常宝贵。相传由于买不到盐,吃盐少,甚至有些人因吃不到盐而患病死亡,后来有人想出了以酸汤代替盐的方法,侗族人才得以生存下来。因此,侗家人特别喜爱酸的食物。珠江—西江经济带为数众多的长寿老人是这类型康养文化资源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