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结构、效率及转型路径
- 王远
- 2084字
- 2025-04-03 18:45:23
前言
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增长,经济总量由1978年占世界总额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人均国民收入从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持续的时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其间,在2010年底,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巨大成就,被称为“中国奇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研究逐渐增多。主流学者认为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增长的主要动力,并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当时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进行对比后,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与这种增长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强调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如不立即转型,中国经济将有崩溃的危险。在具体转型的方向上,学者们的认识也比较统一,提出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走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之路。政府也接受了该观点,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经济转型发展。
然而,事与愿违,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在学者持续不断的呼吁中,在政府官员对于转型发展的各种努力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高投资拉动高增长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似乎被固定了下来,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
国外学者对发达经济体的研究或许能够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Alexander在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过程进行研究后指出,日本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也经历了高投资推动经济高增长的过程,而且高投资率在拉动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其生产效率的提升、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ekle研究了日、韩两国投资率发展变化的过程,指出在向发达经济体迈进的过程中,投资率呈现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按照这个规律,当前中国所经历的高投资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并不需要为此而担心,这一切都会如发达经济体所经历的那样,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而自动解决。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统计信息,截至2010年底,全球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为61.5%,其中,高收入国家的比例是62%,中等收入国家的比例为57.5%,低收入国家的比例为75%。而2010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为34.9%。依此标准,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率都严重偏低。吴忠群等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经济所处阶段测算出,中国2001年最终消费比例的合理区间应该在61%~65%,而投资占比的合理区间应该在35%~38%。所以,中国的消费率和投资率至少从2002年开始就持续偏离其合理范围。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判断并不准确,Yi、刘遵义、沈利生等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运用投入产出等方法对中国投资、消费和出口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重新研究,认为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不过,多数学者和中国政府官员仍然坚持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中投资比例过高,必须进行调整,而且这种调整越早越好,晚了就有可能使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和打击。
在不断的质疑和调整的讨论声中,在中国政府和学者们的持续关注下,中国投资主导的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在此过程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强化。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内外需求持续疲弱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受阻、数量众多的企业集中破产、大量工人失业。为拉动经济走出困境,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投资拉动内需的“一揽子”举措,核心就是短时间内调动四万亿元投资。该政策的实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拉动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V”形反转,经济增速从2008年第四季度不及6%,快速回升到2009年第四季度的10%以上。
但是,在短暂回升之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内外需求持续疲弱,中国经济重新走弱,一些经济领域更加困难。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家组织实施的四万亿元投资,虽然短时间内起到了扩大内需的效果,却形成了大批新增产能,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国内产能过剩的程度,使市场竞争更加残酷,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根据上述分析,学者们建议国家应该立即停止任何通过行政手段拉动投资扩大有效内需的措施,并将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上,推动中国经济由投资拉动转变到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拉动上。
笔者认为,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得出了相对一致的建议,指出中国当前的投资拉动是不可持续的,但是,投资在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事实,以及在学者们的不断质疑声中,在中国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断调控下,投资率并没有应声下降,而是依然逆势提高的事实都证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长期存在必然有合理的原因,甚至在此原因下,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好的选择。当然,从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是阶段性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而不断地调整,因此,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重新进行全面审视,了解并掌握支持高投资率存在的原因以及运行机制,分析这种经济的运行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对比国际经验,提出当前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否确实需要转型,或是否到了转型发展的时间点,以及如何做才能真正地推动经济实现转型成为本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