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型资源城市产业转型发展
- 文琦
- 3036字
- 2025-04-08 18:21:16
2.2 产业与经济发展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形成的经济技术关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结构演进是指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依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换及推进的过程。当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引起产业之间的不平衡增长,这种不平衡增长会导致产业间数量比例发生改变,从而使产业间的相对地位以及相互关联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数量比例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产业结构就会发生质的转变。可以说,产业结构演进是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而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发生新的量变。产业结构的质变,表现为新的主导产业取代了旧的主导产业,新的产业关联方式和数量比例形成,从而使产业结构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水平。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董晶丽,2008)。
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发现商业、工业利润都高于农业。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1940年,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趋势。世界各国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趋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比较彻底的考察,揭示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产生的产业重心转移过程,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构成的相关变化(Kuznets,1985)。与此同时,刘易斯(Lewis,1954)提出二元经济理论,结论与库兹涅茨结构变动理论相似。二者区别在于:刘易斯重在理论,库兹涅茨重在实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强调:经济发展一定要有资源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带动经济增长。钱纳里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得到标准产业结构及其改进以后的模型,对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大量相互关联情形做了进一步揭示,并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产业结构变动及一般趋势的认识。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产业经济学以研究“产业”为主,重点研究产业自身的发展变化、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产业内部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经济规律,涉及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从经济视角分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况、产业结构的演进程度,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夕阳产业三种类型。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其他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产业,一般表现为增速快、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支柱产业指的是对地区经济发展起支配作用的产业,具有规模大、市场扩张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夕阳产业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特征表现为需求增长减速、产业利润低于平均水平且不断下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质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改变对资源型产业过度依赖的局面。在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时要选择关联系数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充分考虑研究区域的资源、技术等优势,选择适宜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的产业,选择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产业。只有综合考虑产业的各方面因素,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
2.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延伸。它是指一个产业从出现到消失的演化过程,即产业从形成到退出经济活动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发也经历这样的过程,一般将其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用产业生命周期曲线表示(见图2-1)。

图2-1 产业生命周期
第Ⅰ阶段即形成期,企业数量少,产品类型单一,技术不成熟,市场规模小但增长率较高,企业进入壁垒低;第Ⅱ阶段即成长期,企业大量进入,逐渐呈现规模化效益,技术趋于成熟,产业比例不断增加,城市建设有所提升,资源型产业迅速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第Ⅲ阶段即成熟期,产业增速趋于平缓,技术更加成熟,产品种类增多且质量较高,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企业进入壁垒变高;第Ⅳ阶段即衰退期,市场需求下降,产业比例降低,新产品和替代品逐渐出现,产业原有竞争力下降。依托资源型产业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受产业生命周期规律的影响而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资源型城市能否持续发展,受制于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的变化,只有产业在经历生命周期时及时调整,即在资源型产业进入衰退期或成熟期时,开始进行产业深化或重塑,调整产业结构,才可能再度进入新的繁荣期,否则将会消亡。
2.2.4 生态经济理论
自18世纪人类开始走向工业化以来,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加剧,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激起人们对传统经济发展观的深刻反思。在传统经济学里,资源和环境只是“自然要素”,是经济的外在变量,甚至是与经济无多大关联的外部因素。直至19世纪50~60年代,人们还坚定不移地认为经济的增长是无限的。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尔丁首先提出了把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经济思想,但真正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是1972年麦多斯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预测人类经济增长在2100年以前将达到极限,认为世界体系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人口和资本的指数增长和随后的崩溃。麦多斯的研究引起了人们重新审视和更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和研究。
生态经济理论是研究生态、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生态经济学是将生态学和经济学密切结合的科学,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经济活动的目标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遏制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方式,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保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各种生态手段,既消除生态危机又满足人类消费需求的增长。生态经济学认为:生态与经济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生态系统是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并制约经济活动;人类经济活动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段过程,它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胡宝清,2005)。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系统,才能使经济发展有保障基础。
2.2.5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模式提出了批评,要求以新的“循环式经济”替代旧的“单程式经济”。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了行动计划(减旭恒,2002)。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通过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重构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资源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尖锐冲突,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