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区域发展理论

2.3.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对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和作用机制的分析、内在机理的探析、历史演进规律的归纳等方面。其典型代表是在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主要出现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集聚形成的经济中心地带,并且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和扩散效应组织区域经济活动,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同时改变了原有空间的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现象,导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出现。因此,为实现区域内部经济的均衡发展,依据不同区域面临的具体问题,找出各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转型策略成为重点。在研究某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时,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其他类似城市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而是要结合本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转型策略。同时在选择未来主导产业时应该考虑区域内各因素的相互影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主导产业选择应该从宏观经济出发,立足于区域内外各种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经济联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区域内各类资源达到高效配置。

2.3.2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工业化社会以来,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期,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等问题逐渐被淡化,出现了城乡景观、生活水平等二元结构现象。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乡村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关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外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以英国城市学家、社会学家霍华德为代表的“田园城市”理论、以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为代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麦基的亚洲城乡关系理论。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即“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乡在各要素流动的基础上整体协调发展。刘易斯对霍华德的城乡一体化思想大加赞扬,并于1954年发表《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式。他指出城乡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他针对城乡二元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区域整合思想,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城乡一体”。2003年,我国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试图通过城乡统筹来解决乡村发展缓慢的问题。

2.3.3 人地和谐发展理论

现代人地观涉及人类对地球表层各种有机生物系统以及生命体的无机环境与人类全部行为活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认识,因此,人地和谐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地复杂巨系统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始终离不开人地相互关系这一宗旨。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文化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并因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变得日益密切。而且这个关系在不同地域类型上所表现的结构和矛盾又不尽相同,因此还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所以在宏观上人地关系就具有不同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我国的人地关系研究具有巨大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在地球科学中,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指出的,如何协调人口增长、资源供求、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谋求人地和谐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将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即研究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