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修为返还

李轩望着这般随性又亲切的先生,眼中那曾一度消逝的光芒,如同夜空中重新亮起的星辰,再度熠熠生辉。他心中豁然开朗,过去的种种已然成为历史,唯有把握当下的每分每秒,才是生活的真谛。

这夜,万籁俱寂。吕逸如往常一样,抄录完手中的书册,正准备上床安歇。刚在床边坐下,他眼神突然一动,敏锐地转头看向另一个方向,那里正是李轩的房间所在。

片刻之后,吕逸长舒一口气,忍不住由衷地感叹道:“这小子,不愧是潜力值近乎满分的天才,这天资聪慧程度,可比我这个做先生的厉害多了……”

说着,他缓缓抬起手,只见掌心处莹白光芒如精灵般跳跃闪烁,竟凭空出现了第三缕浩然真气。这得益于一倍的授徒返还机制,意味着作为他唯一被系统认可的弟子李轩,就在刚才,成功练出了至圣儒学中的浩然真气。

自吕逸将《大学》篇以及养气之法传授给李轩,到此刻,竟还不到十天时间。这少年竟在如此短暂的时光里,练出了连吕逸自己都耗费三个月才凝聚而成的浩然真气,这般惊世骇俗的天资,着实令人惊叹不已,也让吕逸这个先生跟着受益匪浅。

毫无疑问,这一夜,注定是非同寻常的。

第二天清晨,晨曦初露,李轩早早便起了床,静静地等在吕逸的房门口。他心中满是疑惑,迫切想要向吕逸请教。因为此前吕逸并未告知他,研读《大学》篇并配合养气之法,竟能在体内练出如此神奇的力量。

待吕逸出门,瞧见李轩脸上那写满疑惑的神情,瞬间便明白了弟子的来意。在师徒二人一来一往的问答之间,吕逸说出了那句在日后被知行学堂奉为至理名言的金句:“读书人呐,既要能与人娓娓讲道理,更要有让人愿意认真聆听你讲道理的实力。”

至此,李轩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练出的那缕神奇力量,竟与武林中人所修炼的内家真气类似。读书居然也能练出内家真气,这等奇事,李轩此前闻所未闻。

也正因如此,李轩对他的授业恩师,心中除了满满的敬仰之情,更多了几分发自肺腑的崇拜。古往今来,但凡能开创一脉先河之人,无一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名垂千古。而他的先生,显然就是这样一位足以载入史册的奇人。

岁月悠悠,如潺潺流水般缓缓流淌;时光匆匆,似离弦之箭般飞逝而过。转眼间,便到了夏至时节。

原本,吕逸考虑到天气酷热难耐,打算给孩子们放暑假,让他们在家中避暑。然而,不知是何缘故,尽管外界已然是酷暑难耐,炽热的阳光仿佛要将世间万物烤化,可学堂内却依旧清凉宜人,仿若还停留在初夏的舒适温度。如此一来,孩子们反倒更乐意来学堂上学。既然大家都有这般热情,吕逸便决定继续开课。

恰好,来年二月,福安县将举办大周朝开国以来的第一场县试。若现在抓紧时间备考,这些孩子倒也能够一同去参加。考不考得上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一次,多积攒一份宝贵的阅历。

至于学堂为何会与外界酷热的天气截然不同,吕逸心中大概明白其中缘由。这一切的根源,还在于他自身。

从立夏到夏至,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方面得益于吕逸自身坚持不懈的修持,另一方面,李轩修行所带来的授徒返还也助力颇大。这使得吕逸的浩然真气修为有了显著的变化。

当他体内的浩然真气达到十缕之时,那些真气竟仿佛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自行汇聚融合在一起,凝聚成一道更为凝练、磅礴的真气。吕逸心里清楚,这便是至圣儒学中所提到的“入品”。

按照至圣儒学的划分,浩然真气与儒道的修行共分为九品三境。九品为最低品级,一品则是最高品级,待达到一品之后,还会进入三境,最终有望修成儒圣。

如今,吕逸已然成功踏入第九品儒士的境界。十缕真气汇聚成一道,待凝聚出第二道凝实真气之时,便晋升为八品儒士。四道凝实真气则对应七品……以此类推。

成功入品之后,吕逸身上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种儒士独有的强大气场。这种气场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和事,甚至连天地环境也会受到波及。这不正是古人所说的“人伴贤良品日高”的真实写照吗?

而且,凭借李轩的修为返还,吕逸不仅顺利入了九品,除了那道凝实真气之外,他体内还额外拥有五缕普通真气,距离第八品似乎仅有一步之遥了。

不得不说,李轩确实是天纵之才,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养出了七缕真气,修行速度甚至超过了吕逸这个先生。不过,最近李轩的修行进度似乎有所放缓。

毕竟儒道修行,最为看重的便是心性与文才。以李轩这般年纪,加之对儒学的理解程度,能养出七缕浩然真气已然是难能可贵。想要继续取得突破,至少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积累才行。

对此,无论是作为先生的吕逸,还是弟子李轩,都并不着急,一切皆顺其自然,遵循着修行的节奏稳步前行。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对于岭西镇的百姓而言,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大周一统天下之后,朝廷出台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惠民国策。其中一项便是减免赋税,当年乱世之时旧吴国所定下的多达数十种苛捐杂税,绝大多数都被尽数废除,只保留了一些必要的基础税收。

有了这些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百姓们终于在历经苦难之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曙光。只是,镇子上的人口问题依旧严峻,老弱之人居多,待这些老人逐渐离世之后,镇子里恐怕就没剩下多少人了。

为此,福安县县尊特意展开行动,收拢了部分流离失所、四处漂泊的流民,并依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承受能力,将他们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区域,其中便包括了岭西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