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一定不是为了自己看得爽

我叫林千钧。

林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林”,千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千”,钧是一枝长戟六钧弓的“钧”。

我在四一五局工作,四一五局坐落于金市市郊附近一栋偏僻的小红楼,不怎么当街,大院子围着,没挂牌子,门口有荷枪实弹、神情严肃的士兵站岗,出入要查验证件。

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机要保密单位。

在这里做事或者来办事的人,个个都是板着个脸,步履匆匆的,说话都是轻声细语,仿佛时刻都是隔墙有耳似得,所以整个院落都显得十分地安静。

本来我是专门出外勤的,前段时间在闽省出任务的时候,受了伤,好了之后还在休整。

组长说,至少再过一个月,我的身体才能达到出外勤的标准,我在宿舍闲不住,就来局里做点文职的事情——查信。

彼时,东国刚刚调整大方向,和周围地区关系还处在试探阶段,寄到某些地区的某些信件,会从邮政系统流转到我们四一五局,这些信件需要由我们先过目,再决定信件的去留。

一开始,我觉得这工作有些无聊,和真刀真枪的外勤工作肯定比不了。

但做着做着倒也有些乐趣,能让人安静下来。

尤其是那台特制的喷蒸机,拧开阀门,始终有高温蒸汽喷出,热量融化封口出的胶水,再用鹅毛刀轻轻一划,信就完好无损的拆开了。

孰能生巧,我也算个拆信专家了。

大部分的信件都没什么实质的内容,无非就是家书友信或者工作联络,偶尔看到有趣的,才可以笑几声,

这样的日子直到那封信的到来才结束。

......林千军这天正和往常一样,拉上窗帘,将一个信封放在喷蒸-机上来回晃,让其受热更加均匀。

只不过,这信封和他之前拆-的信有个明显的差别,大且重,里面似乎有不少纸。

林千钧很利落且完美地拆开了这封厚信。

寄信人是张盐,这名字让林千钧很是耳熟,和前不久报纸上那个沸沸扬扬的名字是同名,而且寄信的地址也是金市,难道是同一个人?

而且这封信的收信地址是香江。

林千钧-的神经稍稍地绷紧了些,小老百姓的信件不会有什么大影响,但是像张盐这样“全国知名”的人就不一样了。

当成为公众人物之后,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就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有些人很会借题发挥煽风点火......

对待这样的信件,首先要提高审核密级,由五级变成三级,也就是说,林千钧对这样的信没有处置权。

他必须在审阅完成之后,提交一封书面判断报告,包括这封信的写作意图,可能存在的风险等等,然后连同信原件一起上报,等待上面的命令。

......好在张盐写了说明,林千钧得以很快的知道,这是一封投稿信,投递的是一篇小说,叫做《周处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不是历史上的一个典故吗,林千均知道这个故事。

原本的《周处除三害》,讲述了一个叫作周处的人,年少时为祸乡里。他的家乡也有蛟、虎祸害百姓。百姓就把周处、蛟、虎称作“三害”。而在三害里面,又属周处最厉害,就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周处杀了白额虎,又下水去和蛟搏斗了三天三夜。地方上的人都认为周处已死,便互相祝贺。但周处最终还是斩了蛟活着出来了,他听闻乡里庆贺,才明白自己被当作祸害,有了要悔过的想法,努力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个忠臣......

国内那么多文学杂志,他为什么不投,而是要投到香江呢......而且小说标题起这个名字,他难道在影射什么?周处是谁,那三害又是谁......

林千均带着这种疑惑,开始阅读起了这部小说。

这一读,就忘记了时间,当林千钧看到最后一句“张盐,1980年11月25日于金市”时,才意识到,外面的天已经黑了。

......写的真好啊,真刺激啊,还有没有了,还想再看......

这是林千钧看完之后的第一想法。

林千钧本就是干外勤的,就喜欢刀刀枪枪血血火火。

而张盐这部《周处除三害》这些要素都高到爆表,非常对他的胃口,林千钧恨不得也和书中的陈桂林过过招,他自信凭自己的身手,不管是拿枪还是肉搏,三个回合干掉陈桂林不成问题......

尤其是有些地方的文字描写,一直读的都是宣传类的文字的林千钧哪里见过这种拳拳到肉枪枪见血的写法,直接看爽了......

他思来想去,也没看出来,这部小说有在影射什么,以及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

嗯,那就......那就再看一遍吧......

林千钧决定,这次要狠狠地带着批判的眼光再次读一遍《周处除三害》,一定要搞清楚张盐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

两遍不够就三遍,三遍不够就四遍,总之,作为四一五局的人,他明白自己这份工作的职责所在,一切都是为了将危险扼杀于微末,而不是为了自己看得爽......

嗯,一定不是为了自己看得爽......

注:本章致敬作者很喜欢的一部小说《永不解密》~,另,《周处除三害》由寄往宝岛改为香江,谅解,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