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名叫《周处除三害》的小说,是张盐投稿给香江《东方日报》的作品,小说总字数为八万六千字左右,大意讲述了一名通缉犯身患绝症,想要自首,却无人理睬,其发现自己在通缉榜上排第三,于是想把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人都干掉的故事.....”
“......根据调查,张盐并无实质性海外关系,只有二祖父在本世纪初流亡到了海外,至今下落不明......张盐此前也没有过与境外联系的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离境、书信、通话......”
“张家的家庭较为干净,父亲是警察,母亲是工人,姐姐已婚也是工人,哥哥在部队,弟弟在读初中,家庭成员中均无与境外有过联系的记录,唯一出过国的是张父,他参加过抗-美-援朝......”
“......张盐前一段时间在《诗刊》和《钟山》上投稿过诗歌和小说。因此,在询问了香江新华社的同志之后,他们研判,这封信应该是单纯的投稿,推测投稿理由是香江的稿酬较高,而且也比较流行这种小说......”
......听完林千钧做的报告,林千钧面前一个很威严的中年男人点了点头,道:“......嗯,小林,报告做的不错,信和报告留下,你出去吧,注意身体。”
林千钧往外走的时候,还不舍地回头看了那封信,或者说是小说。
撰写报告的这几天,他没事就看《周处除三害》,越看越想看,觉得实在太对胃口了,代入感满满。
真男人就应该真刀真枪的干!他要是陈桂林,整得动静肯定更大!
“怎么,舍不得?中年男人敏锐地察觉到了林千钧的表情变化。
“......处-长,什么都逃不过您的眼睛。”林千钧嘿嘿一笑,“主要写的实在好看!”
“有那么好看?不就是一部小说么......”中年男人不以为然。
“您看看就知道了。”林千钧神秘一笑,轻轻把门带上了。
然后,中年男人就真香了......
作为四一五局的处-长,中年男人可谓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
在四一五局的体系里,有个很离谱的现象,官越大越能打,他年轻时候干的事,可比林千钧要猛多了。
所以相应的,这些刀枪血肉让中年男人产生了共鸣。
就是最后陈桂林的结局让他有些惋惜.....
......他奶奶的,写的真好!
他燃起一根烟,烟雾缭绕中,想起了过去不是邦德胜似邦德的日子......
按照规定,他审核完报告之后,密级为三的信函要继续交呈给上头,上头审核无问题之后,这封信就可以回流到邮政,原样寄送。
相反,如果有问题,就要他手底下的人出动了。
以前,他基本上就是审核一下就递送到上头,但是现在看完这封信,他还忍不住想再看一遍。
这下他明白林千钧为什么一份报告要写个六七天了......
敢情在偷偷追小说呢。
这个张盐,有点意思啊......
之后的几天,这封信就在四一五局各个办公室流传,如同紧俏货,经常能看到几个精壮的汉子围着看一张纸看,讨论的也是陈桂林如何如何.....
最后,严重超期的报告和小说总算呈交到了领导的桌案上,他看完之后,先是燃了根烟,然后骂了句脏话,说:“......信回流到邮政,让他寄到香江吧,年轻人爱折腾出一点动静挺好的,另外,下次如果张盐再寄小说,先送到我这里!”
香江新华社的同志业务能力出众,他们猜对了。
张盐之所以投稿到香江《东方日报》,理由就只有一个,《东方日报》的稿酬高。
彼时,大陆的文学杂志稿酬普遍在千字十元左右,就当时的生活水平来看,这当然不算低,但是如果横向对比的话,就不够看了。
1980年代的香江报业由《明报》《东方日报》《星岛日报》三大巨头主导。
《明报》由金庸创办,以武侠小说连载起家,被称为“香江的《泰晤士报》”。1980年《明报》日发行量达23万份,广告收入超过2000万港元,成为报业龙头。尽管《明报》稿酬低于部分竞争对手,但作家以在此发表文章为荣,视为身份象征。
《东方日报》则以市民化和娱乐化内容为主,销量常与《明报》争夺冠军。1980年代因连载倪匡的《卫斯理》系列等小说,吸引大量读者。
《星岛日报》则以海外华人市场为特色,主打一个国际影响力。
这些报刊的新人稿酬一般为千字70港元,部分报纸为吸引潜力作家,会提供“阶梯式稿酬”,即前期低价试水,后期根据读者反馈加价。如倪匡在《明报》的卫斯理系列稿酬为千字180港元。而亦舒的专栏稿酬在《东方日报》可达千字700港元,对于这些作家来说,写作已经堪比印钞机了。
张盐本来想投稿《明报》的,但是脑子里依稀有个印象,就是《明报》稿酬低,一切向钱看,一切向厚赚,于是就毫不犹豫地转投《东方日报》了。
根据他的估算,这一篇《周处除三害》大约八万六千字,如果按照千字70港元计算的话,就是5160港元,考虑到当时港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大概是0.6,那这笔稿酬折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3000元左右,无疑是一笔巨款了,差不多等于他在保卫科五年的工资......
而他只写了一个月......
更别提后续如果反响好,会有出版和影视改编了,八十年代的香江,正是电影火热的年代,那才是大头,都是按万结算的。
至于不过稿?
张盐就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在这一版的《周处除三害》里,他把背景放在了香江,设定的主角陈桂林是一个在九龙城寨长大的青年,混迹于帮派,潇洒浪荡有情有义......有社团,有警匪,有邪-教,有枪,有刀,有反转,还有爱情......简直充满了畅销元素,如果这都不过稿,只能说香江的编辑水平确实堪忧.....
张盐寄完信之后的一个多星期,他快乐地在白天鹅厂里划了一天水,骑上自己的大剑鱼,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精悍男人拦住了。
男人自我介绍叫刘锦,他出示的证件上明晃晃的国徽让张盐有些惊讶。
男人说随便问点东西,然后就问了张盐写《周处除三害》的动机以及为什么要投稿到香江。
张盐如实说了,就是想多赚点稿费。
男人点了点头,然后就让张盐走了,临走之前,他说:“小说写的不错。”
林千钧望着张盐远去的身影,他紧了紧帽子,吸进一口清冷空气,他身体恢复的已经差不多,要重新出外勤了,地点就在香江。
我可比陈桂林厉害,林千钧忽然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