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刘焉的盘算

刘焉从太极殿退出来后,并没有直接回府,而是在皇宫的花园里漫步。花园中,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假山池沼错落有致,然而他却无心欣赏这美景。汉灵帝虽暂时应允了“废史立牧”之事,可后续变数犹多,这让他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走着走着,刘焉来到一处幽静的亭子,亭中石桌上摆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他缓缓坐下,随手提起茶壶,为自己斟了一杯茶。滚烫的茶水入喉,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忧虑。

“大人,让您久等了。”一个低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刘焉回头,只见一个身形魁梧、满脸横肉的男子大步走来,正是侍中董卓。董卓身穿一袭黑色锦袍,腰间系着一条镶嵌着宝石的玉带,虽然衣着华丽,但举手投足间却难掩那股粗野之气。

“董侍中,你可算来了。”刘焉起身相迎,脸上挤出一丝笑容,“今日朝堂之上,多亏董侍中未发异议,刘某感激不尽。”

董卓哈哈一笑,一屁股坐在石凳上,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说道:“刘大人这是说的哪里话?你我同在朝中为官,又都想为朝廷分忧解难,自然要相互扶持。”他放下茶杯,目光灼灼地看着刘焉,“不过,刘大人这‘废史立牧’之策,可是下了一步险棋啊。”

刘焉心中一紧,脸上却依旧保持着微笑,说道:“董侍中所言极是。如今朝廷局势危急,不得不出此下策。只是这其中的风险,刘某也清楚。”

董卓微微点头,沉默片刻后,突然凑近刘焉,压低声音说道:“刘大人,实不相瞒,我听闻益州有天子之气。”

刘焉闻言,心中猛地一震,脸上却不动声色,装作疑惑地问道:“董侍中何出此言?”

董卓神秘兮兮地说道:“我也是偶然从一位方士那里得知。那方士曾游历益州,说益州山川灵秀,龙气汇聚,日后必有大人物崛起。而且,如今益州刺史郗俭在益州大肆敛财,搞得民怨沸腾。这岂不是上天给刘大人的一个绝佳机会?”

刘焉心中暗喜,表面上却还是一副犹豫的样子,说道:“董侍中,此事万万不可儿戏。若贸然请求改任益州牧,恐遭他人猜忌。”

董卓不屑地哼了一声,说道:“刘大人,都什么时候了,还如此瞻前顾后。如今朝廷自顾不暇,哪里还有精力管这些。只要你能平定益州之乱,掌控益州大权,到时候,谁还敢说三道四?”

刘焉心中权衡再三,觉得董卓所言不无道理。况且,他本就对交州偏远之地不太满意,若能前往益州,那可是一块富饶之地,更有机会实现自己的野心。想到这里,他咬了咬牙,说道:“董侍中所言极是。刘某这就回去准备,向陛下请求改任益州牧。”

“好!”董卓拍了拍刘焉的肩膀,“刘大人放心,在朝中我定会为你周旋。等你到了益州,可别忘了我今日的这番情谊。”

“董侍中放心,刘某若能成事,定不会忘记你的相助之恩。”刘焉拱手谢道。

两人又密谈了一会儿,董卓便起身告辞。刘焉望着董卓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与董卓这样的人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回到府邸后,刘焉径直走进书房,坐在书桌前,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此次请求改任益州牧,必定会引起一番波澜。朝中大臣们本就对“废史立牧”一事争议颇多,如今自己又突然改变主意,想要前往益州,难免会有人怀疑自己的动机。

“来人!”刘焉突然喊道。

“大人,有何吩咐?”一个年轻的书童匆匆走进书房,恭敬地问道。

“去把张松叫来。”刘焉说道。

“是,大人。”书童应了一声,转身离去。

没过多久,一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男子走进书房,此人正是张松。张松虽然长相平凡,但却聪明过人,足智多谋,是刘焉的心腹谋士。

“大人,您找我?”张松拱手问道。

刘焉点了点头,将自己与董卓的谈话以及想要改任益州牧的想法告诉了张松。张松听后,沉思片刻,说道:“大人,此事可行。不过,我们必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免引起他人的怀疑。”

“哦?你有何主意?”刘焉急切地问道。

张松微微一笑,说道:“大人可先向陛下上书,陈述益州当前的乱象以及郗俭的种种恶行,表明自己前往益州是为了整顿吏治,平息民愤,为朝廷分忧。同时,再联络朝中一些与您交好的大臣,让他们在陛下面前为您美言几句。如此一来,陛下应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刘焉听后,连连点头,说道:“好主意!就按你说的办。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做得滴水不漏。”

“大人放心,属下一定竭尽全力。”张松自信满满地说道。

接下来的几天里,张松四处奔走,联络朝中大臣,为刘焉改任益州牧一事造势。而刘焉则在府中精心撰写奏章,将益州的情况描述得十分危急,言辞恳切地请求前往益州任职。

几天后,刘焉再次上朝,向汉灵帝呈上了奏章。汉灵帝接过奏章,仔细阅读起来。只见奏章中写道:“益州刺史郗俭,贪婪成性,大肆敛财,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如今益州乱象丛生,若不及时整治,恐生大乱。臣愿前往益州,担任益州牧,整肃吏治,安抚百姓,为陛下分忧解难……”

汉灵帝看完奏章后,眉头微微皱起。他知道,益州地处偏远,情况复杂,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但刘焉所言也不无道理,郗俭在益州的所作所为,他也有所耳闻。如今朝廷正需要有人去整顿益州,刘焉主动请缨,倒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

“刘爱卿,你真的愿意前往益州?”汉灵帝问道。

刘焉跪地叩首,说道:“陛下,臣愿为朝廷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汉灵帝沉思片刻,说道:“好吧,既然如此,朕就任命你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阳城侯。你即刻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治吏治。务必将益州治理好,莫要辜负朕的信任。”

“谢陛下隆恩!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刘焉心中大喜,再次叩首谢恩。

退朝之后,刘焉马不停蹄地回到府邸,开始着手准备前往益州的事宜。他一面安排家人收拾行李,一面召集手下的谋士和将领,商议行军路线和到益州后的应对之策。

然而,刘焉的举动却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朝中一位大臣私下里对另一位大臣说道:“你不觉得奇怪吗?刘焉先是自请为交州牧,如今又突然请求改任益州牧。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另一位大臣摇了摇头,说道:“我也不太清楚。不过,刘焉一向精明,他这么做,想必自有他的道理。况且,陛下已经应允了他的请求,我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尽管有人怀疑,但刘焉改任益州牧一事已成定局。几天后,刘焉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洛阳,踏上了前往益州的征程。

一路上,刘焉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是一场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能够在益州站稳脚跟,掌握大权,他就有机会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一番霸业。

然而,刘焉并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无数的艰难险阻和意想不到的变数。益州的局势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他与董卓的这场交易,也将给他带来一系列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