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整理与研究
- 宋丹
- 3711字
- 2025-04-28 11:16:16
序言
刘雨珍
宋丹博士新作《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整理与研究》书稿即将付梓,作为导师感到由衷高兴。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CWW006)的结项成果,也是宋丹博士学位论文《〈红楼梦〉日译本研究(1892—2015)》的拓展延伸之作。
2012年9月,宋丹作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首届博士生,跟随本人攻读日本文学及中日比较文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因自幼喜爱《红楼梦》,便以“《红楼梦》日译本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佐藤亮一曾用日文转译过林语堂英译《红楼梦》,由此开始了相关研究。
2014年3月,宋丹赴早稻田大学交换留学一年,我便要求她利用赴日的宝贵机会,千方百计寻找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尽管此事堪比大海捞针,渺茫难求,但经过宋丹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佐藤亮一的故乡青森县八户市立图书馆觅得林语堂英译《红楼梦》稿。为了寻找佐藤雅子夫人寄往台北林语堂故居的林译《红楼梦》修订稿,我还委托台湾地区的友人邀请宋丹赴台参加学术研讨会,实地考察林语堂故居。相关情形,宋丹在本书前言中记载颇详,不再赘述。
2015年5月,宋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红楼梦〉日译本研究(1892—2015)》并顺利通过答辩,论文对《红楼梦》日译本38种(包括全译10种、摘译12种、编译12种、节译3种、转译1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其中第五章“异彩纷呈——昭和后期的《红楼梦》翻译”第十二节“日本所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则是国内外学界首次对林译《红楼梦》的介绍与研究。宋丹博士论文资料翔实,分析细致,得到了外审专家和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并被评为2016年度南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5年7月24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南开大学发现日藏林语堂英译《红楼梦》原稿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日语系博士生宋丹在日本发现了尘封近半个世纪的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经《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China Dairy)及各大门户网站报道,一举成为中外瞩目的学术热点。
发布会上,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资深翻译家刘士聪教授等专家学者,既对新发现的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的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林语堂翻译了《红楼梦》这么大部头的著作,为何其家人却不知情?按照林语堂和《红楼梦》的名气,当时应该有很多出版社争相出版这本书,为何并未实现?这些问题当时未能作出有效解答,成为后续研究的新课题。
宋丹博士毕业后就职于湖南大学,次年便以“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整理与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并成功立项,此后相继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中国比较文学》《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引起学界广泛关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宋丹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京都大学访学一年,对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进行了精心整理和深入研究,最终于2021年完成了该课题,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本书则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
全书分为研究篇和整理篇,用长达近700页的篇幅,首次对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进行了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篇共分十一章对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进行了多角度深入研究,考察了林语堂1916年初识《红楼梦》到晚年编译、研究《红楼梦》的近60年历程,挖掘了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对林语堂红学观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探究了林语堂翻译与研究《红楼梦》的相互映射关系,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本书参考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卖会公布的《故纸清芬见真如——林语堂手迹碎金》所收林语堂晚年书信及相关研究成果,仔细爬梳林语堂译文与《红楼梦》原著诸版本异文,结合台北林语堂故居所藏《红楼梦人名索引》原稿等,考证出林语堂编译《红楼梦》所用底本,应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增评补图石头记》,并指出林语堂英译《红楼梦》的翻译和出版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935、1938年先后两次尝试翻译并放弃→1953—1954年专注翻译、1955年完成初稿→1955—1973年搁置译稿→1973—1974年修订译稿兼寻觅出版社,最终直至1983年在日本转译出版。本书指出,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之所以在欧美出版受阻,主要原因在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造成全球范围的纸荒,最终只得求助于日本。该结论对前述刘士聪教授的疑问做出了有力回应,虽然出乎吾辈的意料之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却也在情理之中,如作者所言:“时代影响甚大,是小事件折射大历史的典型代表”。
书稿第三章至第九章对林语堂英译《红楼梦》的编译策略、译稿修改、诗词韵文翻译、副文本、叙事重构、人物形象重构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细致考察,作者广泛借鉴红学、林语堂研究、翻译学、比较文学的相关成果与理论,结合林语堂英译《红楼梦》原稿的内外部研究,以期探明林译《红楼梦》的策略、特色、意义等问题,做到宏观视野和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
书稿第十章“佐藤亮一日文转译本”对林语堂英译稿的日文转译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佐藤亮一(1907—1994)是日本著名翻译家,曾任日本翻译家协会会长,因翻译《京华烟云》与林语堂结缘,深受林语堂信赖。1973年11月,林语堂在逝世前三年,将《红楼梦》英译稿寄给佐藤,数月后又寄去修订稿,委托他用两年左右时间在日本翻译出版。虽然佐藤未能在林语堂有生之年完成重托,但十年后的1983年,由日本六兴出版社分四册出版了《红楼梦》日文转译本,实现了好友遗愿。第十章着重探讨了佐藤日文转译本的产生背景、出版社的改写与宣传定位、译者的改写、翻译质量、影响等问题,从汉文训读、和歌借鉴等微观层面考察《红楼梦》日文转译本特色,言之有理有据,体现了作者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厚素养。
第十一章“译本比较”从宏观视角出发,选择王际真英文编译本、库恩德文编译本、松枝茂夫日文编译本、霍克思英文全译本与林语堂英译稿比较,钩沉这些译者与林语堂的间接交集,考察林语堂英译《红楼梦》与这些译本在人物情节取舍、再创造程度、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异同,并结合个案研究,指出林语堂在突出译文临场感、文学性、明晰化、顾及文化差异上可圈可点,对当下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附录中用22个表格,分为两大类对林语堂英译稿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整理,第一类借鉴《红楼梦大辞典》,整理了人名、称谓、地名、服饰、饮食、医药、器用、建筑园林、职官、典制、岁时、礼俗、宗教、词语典故、俗谚等惯用表达、戏曲词汇、诗词韵文总计17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文与林语堂英译文的对照整理表;第二类为林语堂英译稿的注释、主要人物描写翻译及评论、修改笔记、误译及偏移原文翻译、翻译拔萃整理表5个。由此可见作者的用功之勤,用力之深,为学界提供了研究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的诸多第一手文献资料。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为我们揭橥了《红楼梦》的跨时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之旅及其魅力。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撰就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倾注数十年心血,用英文编译《红楼梦》,向西方人讲述中国经典故事;佐藤亮一排除万难,用日文转译并出版林译《红楼梦》,报答好友重托;佐藤雅子夫人精心整理,妥善保管林译《红楼梦》原稿,为学界留下珍贵的大师遗珍;宋丹博士发扬上穷碧落下黄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精神,在日本觅得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解决了学术界的积年悬案,此后又心无旁骛,念兹在兹,终于完成了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整理与研究的厚重著作,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林译《红楼梦》的翻译历程、底本选择、翻译策略、叙事结构、人物形象重构等,无论是对中国的红学研究,还是中华典籍的翻译研究,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嘉惠学林大矣哉!
宋丹本硕博皆毕业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接受了颇为系统的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训练,自2012年博士入学至今,十年如一日,刻苦努力,博学深思,取得了可喜成绩。通过本书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宋丹已具备扎实的考证功底和翻译学素养,书稿资料翔实,辨析细致,利用新资料解决了学界广为关注的诸多新问题,作为系统研究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的开山之作,必将在学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本书在对佐藤亮一的日文转译本研究,以及林语堂英译本与其他编译本的比较研究方面,尚有进一步深入考察的余地,希望宋丹博士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攀登学术新高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2015年发布会上,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曾对外宣布将公开出版林语堂英译《红楼梦》稿,由于诸多复杂原因,该计划至今未能实现,致使广大读者难以目睹译稿的庐山真面目。尽管本书对林语堂英译《红楼梦》稿进行了颇为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但因无原译稿做参照,只能窥一斑而难知全豹,大有雾里看花之憾,相信包括本人在内的广大读者,皆希望早日一睹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的全貌。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我们衷心期望林语堂家属及版权代理人克服困难,早日促成林语堂《红楼梦》英译稿的公开出版,同时也企盼佐藤亮一夫妇辗转寄达林语堂故居的林语堂《红楼梦》英译修订稿能够完璧归赵,重现天日,以告慰林语堂先生的在天之灵,推动林语堂英译《红楼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是为序。
2022年深秋于南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