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社会体现对消费合理性的关注

近年来,国家不断释放依靠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信号。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到在“需求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转变”的内容,首次将消费作为首要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力。在“十二五”规划中,在总结了国家发展中存在的“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等严重制约消费因素的基础上,再一次将“构建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国家不仅将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首驾马车”,而且将消费确定为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国家明确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等作为主攻方向,将“推广绿色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抑制不合理消费”等作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2012年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的主导思想。

2012年12月,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的出台,客观上体现了降低社会消费性支出,提升政府绩效和财政资金效率的导向。从动态发展趋势来看,“八项规定”部分抑制了职务浪费,节约了社会性支出。

国家“十三五”规划把“促进消费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强调“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强调“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型消费,稳步促进住房、汽车和健康养老等大宗消费”,注重“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发展。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将“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作为重要内容。综合总结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内容,就消费而言,存在三种信号:一是不断注重并提升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引擎功能,消费有一个逐渐得到重视并且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二是不断强调消费的质量;三是不断注重并强化促进消费能力提升的模式和工程建设。

一系列连续政策,都侧重于一个共同的目标,都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认真分析政策中关于“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内容,也不难发现,在强调消费的引擎动力、注重消费质量和消费能力提升模式及工程打造过程中,十分注重“通约性约束”,尤其注重伦理约束下对消费及经济增长的合理性、合宜性的关注。